最近工作压力大,效率低下?我猜你八成是遇到IP限制了吧。别问我怎么知道的,这年头谁还没被网站封过几个IP啊。上周我同事小李就因为爬数据太猛,直接被目标网站拉黑了,气得他差点把键盘砸了。
说到代理IP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那些付费的高端服务。其实吧,免费的也能用,就是得花点时间找。我常用的办法是去GitHub上搜free proxy list,运气好的话能捡到几个能用的。不过说实话,免费的就像街边小吃,偶尔解馋可以,长期用还是得花钱买正经服务。
记得刚开始用代理的时候闹过笑话。有次找了个美国IP,兴冲冲地打开Google,结果跳出来一堆西班牙语页面。后来才知道那是个墨西哥的代理服务器,真是哭笑不得。所以说啊,选代理还得看地理位置,别光图便宜。
下载代理IP其实特别简单。现在很多服务商都提供API接口,直接curl命令就能获取。比如这样:curl api.provider.com/getproxy。要是觉得命令行太麻烦,市面上也有不少可视化工具,点点鼠标就能搞定。不过我个人还是喜欢用Python写个小脚本,自动检测代理可用性,顺便把响应时间也记录下来。
说到检测代理质量,ping值当然是越短越好。但有时候光看这个还不够,得实际访问目标网站试试。我一般会准备几个测试用例,比如访问Google首页,提交个简单的表单什么的。要是连这些基本操作都卡顿,那这个代理基本可以扔了。
你们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明明代理显示连接成功,却打不开网页吗?我遇到过最奇葩的情况是DNS污染。后来学乖了,用代理的时候顺手把本地DNS也改成8.8.8.8,问题就解决了。所以说技术这玩意儿,细节决定成败啊。
付费代理虽然要花钱,但确实省心。我现在用的那个服务,一个月几十块钱,能拿到几百个高质量IP。关键是人家还提供自动切换功能,完全不用担心被封。算下来其实比免费代理折腾来折腾去更划算,时间成本也是成本嘛。
多线程爬虫配代理简直绝配。不过要注意控制并发数,别把人家服务器搞崩溃了。我之前就干过这种蠢事,开了50个线程疯狂请求,结果不仅IP被封,连账号都永久停用了。血的教训告诉我们,做事情要讲究分寸。
说到账号,有些网站会检测登录IP的变化。比如你前脚用美国IP登录,后脚切到日本IP,立马触发风控。这种时候就得用长效代理,或者干脆绑定固定IP。虽然贵点,但为了业务稳定也值得。
你们试过住宅代理吗?价格是贵得离谱,但模拟真实用户访问的效果确实好。有次我测试某个反爬很严的网站,数据中心IP全挂,换了住宅代理立马畅通无阻。果然是一分钱一分货,贵有贵的道理。
移动端代理又是另一个世界了。4G代理比WiFi代理更难被识别,适合一些特殊场景。不过设置起来稍微麻烦点,得在手机或者模拟器上配置。我建议新手先从PC端玩起,等熟悉了再挑战移动端。
突然想起来,用代理的时候别忘了时区问题。有次我调了个巴西的代理,结果脚本里生成的时间戳全乱套了,害得我排查了半天。现在学聪明了,所有时间处理都统一转UTC时间,管你什么时区的代理都不怕。
说到时间,代理IP的有效期也是个坑。免费的可能几分钟就失效,付费的一般能撑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。建议写代码时做好异常处理,别等到代理突然挂了才发现程序卡死。我就吃过这个亏,半夜三点被报警短信吵醒。
对了,最近发现个新玩法,用代理来薅地域限定的羊毛。比如某些视频网站的不同地区内容库不一样,某些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也有地域差异。不过这种操作要适可而止,别玩过火了。
末尾提醒一句,千万别用代理干违法的事。技术本身没有对错,关键看你怎么用。我认识个哥们儿,用代理做灰产,现在还在里面蹲着呢。赚钱的路子千千万,何必走那条最危险的?
说到这儿,突然想起明天还要赶个项目。不说了,我得去调试我的代理池了。记住啊,选代理就像找对象,合适的才是最好的,别光看表面参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