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,说到爬虫这事儿,真是又爱又恨。数据抓得爽的时候感觉自己能征服世界,可一旦IP被ban,立马打回原形,盯着403页面发愣。别问我怎么知道的,都是泪。后来折腾代理IP池,才算摸到点门道——这玩意儿根本不是“可选配件”,而是爬虫的续命神器。
很多人觉得搞代理IP池特复杂,得租服务器、写调度算法、搞健康检查……停,别想那么远。其实刚开始真不用整得太 fancy。你甚至可以先从零搭建一个最小可用的版本,再慢慢迭代。比如,先从免费代理源开始抓,虽然质量参差不齐,但用来练手和应对低频率请求完全足够。
去哪找免费代理?西刺、快代理、89ip,这些网站经常更新,随手写个正则就能扒一批下来。不过这些IP大多不太稳定,响应慢还是小事,十有六七都用不了。所以你得验证——光收集不验证,等于吃饭不嚼直接咽。
验证代理是否可用,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个脚本,让每个IP都去访问一下httpbin或者知乎什么的,能返回200就算过关。这里有个小技巧:别用单线程验,效率太低,Python里用aiohttp或者concurrent.futures并发一下,几百个IP几十秒就能筛完。验完可用的先存下来,txt/json/csv都行,第一版IP池就这么成了。
但免费代理终究靠不住,稍微认真点的项目建议还是上付费代理。芝麻、蘑菇、站大爷这些服务商都提供API,按时更新IP列表,稳定性和速度好得多。一个月几十到几百,比被封号或者降权划算多了。
有了IP列表,接下来就是怎么用的问题。最傻的办法是随机选一个IP发请求,成不成功看运气。好一点的做法是给每个IP记录状态:最近响应时间、是否超时、成功次数……接着优先选用得顺手的。不过说实在的,如果不是超高并发场景,轮询或者随机选也够用了。
我一般喜欢用Redis做IP池的存储,不为别的,就因为快,还支持过期时间和发布订阅。每个IP存个hash,字段包括地址、端口、协议类型、最近使用时间、成功率。再写个调度器,每隔几分钟把失效的IP踢掉,补充新IP进来。
哦对了,协议类型很重要。HTTP代理和SOCKS5代理用法不一样,requests发请求的时候记得适配,不然会报错。比如SOCKS5的需要装个PySocks,接着设置proxy为socks5://ip:port
。
有些网站反爬狠,光换IP不够,还得模拟浏览器指纹。但这和代理池是两个维度的事,今天先不展开。你只要记住:IP池解决的是“频率”问题,而指纹解决的是“身份”问题。
健康检查一定要做成异步定时任务,别每次用代理前现验——那样延迟太高。我的习惯是每隔5分钟跑一次检查脚本,把超时超过3秒的或者连续失败3次的IP标记为失效,但不立即删除,过几个小时再验一次,避免误杀。
说到误杀,有些代理会间歇性抽风,这时候要有重试机制。比如一个请求先用IP1发,如果超时或者返回状态码不对,自动换IP2再试,最多重试3次。这个逻辑最好封装在请求函数里,对上层透明。
代码结构方面,不用搞得太复杂。我通常三个文件就搞定:一个proxypool.py
负责爬取和验证代理,一个storage.py
负责读写Redis,一个scheduler.py
做定时任务。再写个get_proxy()
方法,每次调用返回当前最佳IP。完事。
如果你的爬虫是分布式部署的,那IP池最好也做成服务。用Flask或者FastAPI写个简单接口,暴露/get
和/report
两个端点。爬虫节点每次抓数据前先调用/get
拿IP,用完根据结果调用/report
汇报成功或失败,中心服务再据此调整IP权重。
真要说提升稳定性,还得注意代理的类型。透明代理、匿名代理、高匿代理——差别大了去了。高匿代理不会在headers里暴露客户端真实IP,最适合爬虫。怎么判断匿名程度?找个显示IP的网站试一下,或者看代理返回的headers里有没有VIA
、X-FORWARDED-FOR
这类字段。
末尾聊一个坑:IP池的维护成本。别以为搭完就一劳永逸了,代理IP是消耗品,每天都有新的失效、新的加入。最好弄个监控看板,显示当前可用IP数量、平均响应时间、失败率之类的。Grafana+Prometheus能搞,懒得折腾的话写个脚本日志里打出来也行。
说到底,代理IP池就是个“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”的东西。平时勤维护,爬虫才能稳定跑。如果某天发现抓取效率突然下降,先别怪代码,去IP池里瞅一眼,说不定又是供应商偷偷换了端口。
好了,絮叨这么多,核心就一句:动手试,别空想。从最简单的文本存储开始,跑通了再慢慢优化。爬虫这事儿,细节里全是魔鬼。